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
裘辛方:研究員,現已退休。1956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1956.9~1960.1在北京中科院電子所工作,期間1957.10~1958.9在蘇聯科學院聲學所實習,1960.1~1964.8在中科院電子所南海站工作,1964年8月調入中科院聲學所東海站工作,1995年2月退休,返聘后一直在東海站工作到2005年2月。主要從事海水聲吸收、混響、傳播等水聲物理研究。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3篇,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和自然科學二等獎。
1、問:裘老師,你們的海水聲吸收研究從實驗方法、實驗結果到理論研究都取得了突破前人的成績,您在事先曾預料到嗎?
答:完全沒預料到。基礎研究都是對未知事物、未知規律的探索,具有極大的不可預見和不確定性。荀子名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們的研究也是一步一個腳印,依靠每一步的微小創新逐步積累起來的。
2、問:裘老師,你們在研究過程中一定碰到過很多困難和挫折,你們是如何面對并加以克服的?
答:多年來碰到的困難和挫折的確不少,有時真的是感到“山窮水盡疑無路”,但是在堅持不斷的努力下往往是突然出現靈感,柳暗花明,豁然開竅,問題得到順利解決。但靈感和機遇都屬于有準備者,得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儲備。靠的是長期對所研究問題及其相關知識的閱讀和學習。
3、問:談到學習,您能對年輕科研人員的學習提出一些建議嗎?
答:我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兩點建議:首先是在數理化基礎知識方面應該有自知之明,補好自己的“短板”。其次是學以致用,帶著問題去學。
這里我摘錄三段出自陳衡編著的《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一書中的文字供參考:“每當發現不正常的現象時就應該及時搜尋與其可能有聯系的情況”。“預料之外的偶然現象……很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重要發現”。“沒有科學的實踐就談不上有出乎意料的發現,更談不上有空前的創造。只有從科學的實踐中才能夠遇到意外的結果或困難。而只有反復地研究這些意外的結果或困難才能夠有新的發現,產生新的觀念或新的理論”。
4、問:裘老師,科學講究嚴謹,您能不能給我們舉一個你們工作中的實例?
答:我們在對海水中硼酸弛豫聲吸收的溫度關系進行實驗研究時,先后比較了12.5℃和25℃下的聲吸收。證明了后者的吸收比前者要大。為了更確實地證明溫度的影響,我們在冬天強寒潮來臨時打開門窗,完成了7.25℃下的吸收測量,證明了這一低溫下的硼酸吸收值更小。
在這個實驗中,出于實驗的需要,必須把冬天只能制熱的窗式空調機改成冬天也能制冷。我們根據廠方附送的電路圖,找到控制制冷制熱的導線,采取斷開或接通此導線實現了這一要求。
5、問:裘老師,您認為科研能力是指什么能力?
答:我很同意一種說法:科研能力是指解決或嘗試解決一個世界上從未有人解決或徹底解決的問題的能力。當然,這樣的要求似乎太高,因為待解決的問題有難有易。但是作為科學院的科研人員,一定要有高目標,對自己要有高要求。心中常懷創新的意識。對前人的工作要有質疑的精神,追求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
6、問:裘老師,您覺得創新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我覺得創新最需要的是心無旁騖的專注和堅持。每個科研人員都面臨很多實際問題,這些都會使人分心。當你沒出什么成果時或許會受到別人的冷嘲熱諷。當你出了成果時,也可能會受到冷落、壓制和貶低。這就要考驗你的定力。對某些事只能不予理會。專心堅持自己的道路,才能走向光明燦爛的目的地。
右1為張仁和院士,右3為布列霍夫斯基,左4為馮紹松研究員,左5為朱柏賢研究員,左1為本文作者裘辛方研究員。
7、問:您對科研誠信怎么看?
答:科研工作必須老老實實,不能有一絲半毫的虛假。記得有一次我收到某大學學報編輯部寄來的一份稿件請我審稿。我發現稿件內容似曾相識。一查以前的筆記,發現此稿件系從美國聲學學會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抄襲的。且因為初始條件不一樣,所以是抄錯了。由此我據實向編輯部說明此稿應予退稿處理。不管此稿的作者出于什么原因,這種抄襲行為是非常可恥的。
8、問:裘老師,您在莫斯科大學曾聆聽過毛主席的講話,給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答:毛主席在講話中叮囑中國留學生們要“夾起尾巴做人”。也就是希望年輕人一定要謙虛,不要驕傲自滿。中國古訓“上善若水”,也是同樣的意思。就是做人要低調。但這完全不影響年輕人在困難面前勇于擔當,敢于標新立異。
1958年5月1日,丁東(前排右1)、裘辛方(前排右2)和蘇聯聲學所所長布列霍夫斯基(戴禮帽者,攜3個女兒)等一起參加節日游行。
9、問:裘老師,請您談談對職稱和獲獎的看法。
答:愛因斯坦曾說:“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了什么,而不是他取得了什么”。職稱和獲獎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卻并不是我們工作的目的。
為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試爆作出了不可磨滅貢獻的于敏隱姓埋名28年,不為名,不為利。他生前曾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
裘辛方代表老科學家在東海站建站60周年報告會上發言。
10、問:裘老師,我們知道科研工作都是依靠團隊協作才能攻堅克難,您認為作為一個科研團隊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在目標一致的情況下才能事無巨細,不怕勞累,共同攻堅克難。
11、問:裘老師,在您的科研工作中哪位科學家對您的影響最大?
答: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汪德昭所長。是他拍板同意根據蘇聯專家的建議花巨資去東北定制了6個無焊縫鋁桶,是他特意將從法國帶回的袖珍計算器送給我解決實驗數據處理的需要。他在我們經費遇到困難時支持我們安裝空調機解決實驗需要。當他得知我在文革期間寫出一篇科研論文后親自支持推薦我向物理學報投稿發表。我會永遠懷念我的恩師汪德昭先生。
慶賀汪德昭先生90壽誕。前排:左1汪德昭,左2汪夫人李惠年,左3魏榮爵,左4魏夫人。后排左1向大威,左2顧亞平,左3李允武,左4張叔英,左5華樂蓀,左6裘辛方,左7馮紹松,左8金國亮。
附件下載: